亡灵超度:清明祭祀,善信居士诵什么佛经超度亡灵?

清明祭祀,善信居士可在家念佛诵经,将功德回向亡者,以表对已故亲人的感恩及对孝道的弘扬。清明时节,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,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,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在世的家人应该做的事。在这个灾难频发的娑婆世界,总有各种意外不期而至,如交通事故、恐怖袭击、空难、海难

亡灵超度:清明祭祀,善信居士诵什么佛经超度亡灵?

  

  清明祭祀,善信居士可在家念佛诵经,将功德回向亡者,以表对已故亲人的感恩及对孝道的弘扬。

  

  清明时节,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,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,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在世的家人应该做的事。

  

  在这个灾难频发的娑婆世界,总有各种意外不期而至,如交通事故、恐怖袭击、空难、海难、疫情等等,往往会夺去许多人的生命,不仅令亲人痛断肝肠,也让亡者魂无所归、不能安息。亲人亡故之后,我们要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,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,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在世的家人能够做到的。

  

  正信的佛教,超度工作的主体并不是僧尼,而是亡者的家属。亡者的家属若于亡者死后要荐拔亡者,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,僧尼接受善信居士的布施供养,为斋供者祈福超度祝愿而已;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,诵经是一种修持,也是为求究竟而修持,目的不是超度亡者。

  

  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,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。

  

  在佛教中,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,那是希望各人能亲自参与诵经,万一自己不会诵经,或以为自己诵得太少,才请出家人代诵。其实,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,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。诵经的功德,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,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,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。

  

  就凡夫而言,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,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;定业深的人,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;罪业特别重的人,死后立即堕地狱。至于一般的人,死了之后,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,等待业缘的成熟,再决定轮回的去向。在这期间,如有眷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,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,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。过了四十九日之后,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,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,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,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。

  

  不过也有例外,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,由于怨结不解,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,还会在人间游荡。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(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),佛力引荐往生善道。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“饿生”或“饿鬼”,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,变食施食的焰口及蒙山,对于平安鬼类的作祟有特别显著的效验,这种功能的佛事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而言是没有办法的。

  

  清明祭祀诵什么佛经能够超度亲人亡灵?

  

  亡者生前不信佛教,家属主要念诵《地藏经》来超度回向。

  

  我们知道了超度的意义和超度的重要性,那么亡故亲人的家属在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请法师超度的情况下,家属自己也可以诵经超度。

  

  一般情况下,若亡者生前不信佛教,家属就主要念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来回向超度,具体是以虔诚恭敬的心念诵经典,诵完之后按照经文末后的回向文加上亲人的名字回向功德,若能七七四十九日中不间断,每日诵一部或三部回向亲人,亲人可获得巨大利益,甚至诚孝之心感通佛力,在佛力的加持之下,亲人往生善道是极有可能的。当然诵经的数量并无定数,一部多部主要以恭敬至诚之心为重。

  

  若亲人生前笃信佛法,那么就为亲人念诵《阿弥陀经》或《无量寿经》为好。诵完之后,回向亲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亲人是否能往生,虽然取决于自己生前修持的法门或者修持净土法门的信愿行,但为亲人诵经回向还有很大作用。

  

  如果家属本来也是佛教信众,那就直接以念佛回向亲人,须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洪名乃是无上咒中之王,其中包含的无边功德与威德神力,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。当然,如果与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,也可以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,须知观世音菩萨也是古佛,号正法明如来,大慈大悲救苦救难,无比灵感。

  

  居士个人清明诵经仪轨

  

  1.念《阿弥陀经》1遍;

  

  2.念《往生咒》21遍;

  

  3.念《心经》3遍;

  

  4.念《大悲咒》3遍;

  

  5.念阿弥陀佛圣号若干

  

  6.地藏王菩萨圣号若干

  

  7.观世音菩萨圣号若干

  

  8.最后回向

  

  将诵经念咒,持诵佛菩萨名号的功德,回向历代祖先,孤魂野鬼;回向法界一切有情,回向无上菩提!

  

  愿历代祖先和一切有缘众生,乘此功德,皆得往生善道,投生净土,蒙佛加持,乘愿再来,普渡众生!记住心诚则灵!不要完全拘泥某种形式。

相关推荐

推荐内容

推荐阅读